胡泳:数字时代笔耕不辍的思想家与实践者

  • 胡泳:数字时代笔耕不辍的思想家与实践者

    發布人 Brave 2024-01-19 at 04:04

    胡泳,1965年生,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,博士生导师,中国传播学会常务理事,中国网络传播学会常务理事兼学术委员。

    他是国内最早从事互联网和新媒体研究的人士之一,也是中国企业研究的开创者之一。他的研究领域包括数字媒介与数字社会、网络政治学、数字经济与管理、中国当代纪录片等,发表论文多篇,有多种著作及译作,获得多项学术奖项和社会荣誉。

    人生经历

    胡泳不仅是一位学者,也是一位媒体人和创业者。在进入北京大学之前,他拥有11年的平面媒体经验和6年的电视媒体经验,历任《中国日报》记者、《三联生活周刊》主笔、《互联网周刊》编委会主席、《环球管理》总编、《北大商业评论》副主编、中央电视台《经济信息联播》主编、《对话》总策划、《赢在中国》总编辑、《我们》总策划等职。他参与创办了多个具有影响力的媒体品牌和节目,如《三联生活周刊》、《经济信息联播》、《对话》、《赢在中国》等,为中国媒体的创新和发展做出了贡献。

    胡泳也是一位互联网的先驱和推动者。他于1997年出版了《网络为王》,这是国内首部全面介绍互联网的诞生、发展、现状以及未来趋势的专著,被多家媒体评为改革开放以来最有影响的书籍之一。因其对中国互联网的启蒙和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,他被誉为“推动互联网发展的第一人”“数字时代的严复”。

    他还参与策划和主编了“网络文化丛书”、“数字论坛丛书”和“思想@网络.中国”丛书,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互联网知识,推动互联网应用。他还发起了民间网络思想库“数字论坛”、价值中国网、信息社会50人论坛、信息社会研究所等组织,促进了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全面影响,加快了中国向知识经济转变的进程。

    入职高校后,胡泳依旧在活跃在各大媒体平台,并创办个人微信公众号“胡泳” (beingdigital),在新闻传播学界和社会层面拥有着广泛的影响力。

    胡泳是一位有远见的学者,也是一位有行动的媒体人。他用思想和实践探索网络时代的变革与创新,为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和启示。

    学术作品

    主要著作:《网络为王》《众声喧哗: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》《信息渴望自由》《网络政治:当代中国社会与传媒的行动选择》《媒介:回归与创新》《后人类的后真相》等。

    主要译著:《数字化生存》《比特之城:空间·场所·信息高速公路》《人人时代:无组织的组织力量》《认知盈余:自由时间的力量》《知识的边界》等。

    最新作品

    1.《媒介:回归与创新》,胡泳著,郑州大学出版社2023年版。

    2.《全球开放互联网的歧途》,山西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。这是一本提出互联网发展的负面效应和深度拷问的书,探讨了互联网真能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好吗这一问题。

    3.《后人类的后真相》,胡泳著,郑州大学出版社2023年版。

    4.《流行之道:在潮流中把握真实世界》,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2年版。这是一本通过分析元宇宙、抖音、机器学习、量子伦理等72个关键词,呈现了现代人所要面对的波涛潮涌的信息和处境。

    5.《像树一样自由:给孩子们的信》,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年版。这是一本记录了胡泳教授给双胞胎儿女的信,既是一份温暖而鲜活的家庭教育样本,也是一部关于爱的教育、人格与人生的哲学沉思录。

    个人自述

    胡泳:“我是一个难以定义的学者”,https://huyong.blog.caixin.com/archives/267329

    我是一个喜欢自由的人,所以我决定换一个轨道。其实那时候我也没有那么多的想法,核心就是觉得需要有更多的自己能够控制的生活,于是就选择了读博士。

    学界普遍认为,清末被迫打开国门之后,西方的所谓“大变局”就席卷了中国,但实际上我并不认同这一点。许多中国社会独有的问题在西方的语境中以一种颠覆的方式被解读,实际上这种解读是站不住脚的,它忽略了中国千百年来的历史脉络,从根本上存在一种断裂。即便是到了我所研究的网络政治学领域也是如此,中国政治历史对网络政治所带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,且根深蒂固的。

    学术的价值在于,如果它能够为你带来一种人生的饱满,或者是能够让你看到以往可能看不到的景象,我觉得这样的时候做学术才有意思。然后你也才能够忍受治学之路上所有的辛苦。做学术做到比较糟糕的境地是,与生活擦肩而过。

    但到了2013年以后,微博作为公议广场的作用就逐渐消失了,围绕着公共事务的星云基本上烟消云散,只剩下娱乐的星云。

    目前来说,我致力于做的事情是讨论互联网为什么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。当我说这句话的时候,潜台词很明显就是:我对今天的互联网很不满意。曾经充满理想、充满各种可能性的一个互联网,为什么变成今天消灭可能性的互联网?我想要去探索这个变化背后的答案。

    严格来讲,我不会把学术和思想做一种纯粹的对立。人可以有很多种方式达到思想性,学术也是其中很重要的方式之一。但是,学术本身有其擅长的、也有其不擅长的地方。总体来说,我比较不喜欢做一个纯粹书呆子式的、只会做学术的学者。因为我觉得,无论是学术还是其他的方面,其实最终都取决于你想对这个社会表达什么、给这个社会带来什么。那么在这种情况下,我们是有很多条道路来帮助你实现这一点的。

    开放共享、兼容并包,是互联网最初被赋予的精神底色,网络成为寄托人类美好理想与殷切盼望的虚拟新世界。然而,当互联网扩张到几乎无时无处不在,变成了生活本身,所有关于它的愿景似乎都在破碎。”(《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充满希望的悲观主义”》)

    个人简历

    http://scholar.pku.edu.cn/huyong/

    Brave 回复 10 months, 1 week ago 1 成員 · 0 回复
  • 0 回复

Sorry, there were no replies found.

Log in to reply.

讨论開始
00 回复 2018 年 6 月
現在